作者:曾子容 (國立成功大學歷史系碩士班研究生)
馬祖列島,由南竿、北竿、東莒、西莒、東引、西引等六個主要島嶼組成,海域遼闊,由東北至西南,如一串珍珠散落閩江口外。[1] 各島上,散布大大小小的聚落村莊,其中,位於馬祖列島北竿島西北方的橋仔村,便因其獨特的地理位置與澳口分布,而成為馬祖自古以來的漁產重地。[2]
橋仔村坐落壁山之下,緊鄰大坵島,與更北的高登島連成一條伸向北茭岬的島鏈。夏季吹西南風,從定海灣引來北上洋流,冬季颳東北風,又將洋流導向黃岐灣。週期性迴旋洋流,穿梭在島礁之間有若走廊般狹長海域;秋冬產帶魚、蝦皮,春夏則是白鯧、黃魚,依季節更迭,四季都有多樣豐富的漁產。而玄天上帝廟前隆起之香爐礁,將澳口隔開,一邊為大澳底,供討小海、放板繒的小船進出;另一側為海底平闊的澳仔,捕蝦皮的艋艚、錨纜等大型船隻,在此接駁與裝載。「一村兩澳口」的天然地形,在大多為一村一澳口的馬祖,非常罕見,也因此橋仔居民大多從事漁業生產的行業。[3]
橋仔村與大坵島、高登島形成三角海域,深度約5、6公尺,加上週期性洋流而形成天然漁場,在實行戰地政務前早已是蝦皮的漁產重地。秋冬時節,許多來自中國梅花、黃岐、長樂以及馬祖列島的漁民會到三角海域進行蝦皮捕撈的作業,一時間海域上滿佈井字竹樁,往來漁船絡繹不絕。橋仔村的漁民由於地緣關係,常至三角海域進行捕蝦皮的作業,也因此在其所賴以維生的漁獲事業中,以蝦皮為大宗。
蝦皮產業與橋仔村的關係密切,深深地影響了橋仔村。他將橋仔村,甚或是整個北竿島的男女老少通通納入蝦皮產業的一環,串起並推動了橋仔村的社會運作,更帶動了整個馬祖列島的蝦皮產銷。
「以前我還小的時候,都會一起幫忙家裡篩蝦皮、曬蝦皮及挑揀蝦皮。」木喜民宿老闆娘如是說。而當我前往訪問雜貨店老闆娘時,老闆娘的回應亦是:「蝦皮嗎?有阿!以前有蝦皮的時候我也都會去幫忙。」黃魚加工廠老闆陳尚飛先生則說:「我年輕時都得和家父一同捕蝦皮,在打樁時則會請阿南境人擔任臨時漁工,協助打樁。」在我們的訪問對象中,只要問起「蝦皮產業的投入」,基本上不論男女,人人都曾投入並成為蝦皮產業的一員。從上也可發現,蝦皮產業從生產開始,經歷加工過程,最後進入銷售,每一個環節都需要大量的人力參與。
捕蝦皮前,需先進行蝦皮定置網的設置,漁具全憑漁民手工製作,在購買的稻草、竹皮與大竹運抵村莊後,漁民則會開始進行各種漁具的製作,也因此在每年漁汛季節來臨前幾個月,漁村內就會呈現一片繁忙的景象。在完成漁具的製作工序後,漁民還需要製作用來固定蝦皮定置網的「樁」,光是一次打樁作業便須20多人共同進行,過程繁複、需耗費大量人力,因此漁家會四處聘僱年輕力壯的「打樁人客」進行作業。[4] 此時,阿南境的居民便會加入橋仔漁民的打樁作業,協助打樁,村內的漁家及聘僱而來的打樁漁工也使漁村內的景況更為熱鬧。
蝦皮捕撈時由於技術的限制,則多數由橋仔村的漁民自行下海捕撈。要做出最高等級的淡蝦皮,蝦皮網必須在經歷一個潮水[5]過後馬上拿起;若過了兩個潮水才將蝦皮網拉上船,捕撈上岸的蝦皮就會糊掉,永遠被踢出獲得第一等「淡蝦皮」封號的行列。「捕蝦皮的工作很專業阿,這是需要技術性的工作,當時主要都是由漁夫自己捕。」陳尚飛先生說道,「女性跟小孩在蝦皮捕撈上岸後再協助煮熟和曝曬。」
待蝦皮捕撈上岸,則須經過以下工序:[6]
(1) 過篩:將伴隨著潮水一同入網的小魚、雜物篩除,而後將蝦洗淨,裝入竹籃準備進行煮製。
(2) 煮製:在鍋中加入蝦及鹽[7],待鍋中水煮沸,撈起後變涼即可。
(3) 鋪曬:蝦皮煮熟後須瀝乾水分,進行日曬。需選擇日照充足的天氣,風力和緩且地面不可有濕氣,鋪上竹蓆後,將煮熟的蝦皮均勻攤開在竹蓆尚,任陽光曝曬。為求蝦皮乾燥,在日曬過程中,需以竹扒均勻翻動蝦皮,讓蝦皮的乾燥程度能達到一致。
(4) 挑揀:曬好的蝦皮以竹掃帚收攏成堆,以人力將多餘的雜物與隨屑揀出,並將蝦皮分級後存放,以待來日包裝出售。
蝦皮的加工過程程序繁複,需要大量人力,光是橋仔村的居民可以負擔如此大量的人力需求嗎?「這個喔,蝦皮要加工的時候,會有很多人過來幫忙阿,芹壁、塘岐、坂里還有白沙的村民都有人會過來!」木喜老闆娘在訪談中認真細數著從前進行加工作業時曾遇過的女性村民。除了從他村特地來幫忙的村民外,橋仔村的女性、小孩也會加入蝦皮加工的行列,增加了蝦皮的產量。
「這整個村莊以前在蝦皮捕撈產季時,路上、房子外,就連學校都擺滿正在曝曬的蝦皮……」黃魚加工廠老闆陳尚飛先生邊指著一旁道路,邊向我們詳細解說著,從他的雙眼中,我們似乎也可見到從前人聲鼎沸、熱鬧異常的橋仔。在蝦皮加工產業中,這些村內村外的居民,不論男女老少皆一同加入,成為推動蝦皮產業的齒輪,帶動了橋仔村的社會運作。
由於戰地政務時期之後,中國農村復興聯合委員會(以下簡稱農復會)對馬祖列島的協助是以漁業生產維持馬祖列島「人民生計」及「供應駐軍食糧」為主要,所以漁產量的增加,是農復會協助馬祖漁村的主要目標。農復會為使漁業增產,協助馬祖漁業的重點方向也就以「整修舊有漁船」、「添建動力舢板、竹筏及漁船」、「補充網具及其他用具」、後期以「指導加工處理」為基礎。[8] 漁船及漁具的改良,大大增加了捕蝦皮的效率,然而大量地捕獲也為1970年代的蝦皮捕撈帶來危機。
「你們都不曉得,中國漁民以拖網方式捕魚對我們海域的傷害很大阿!兩艘船一起,一艘船拿一邊的網子,兩邊同時拖,整個網子範圍內的漁獲全都逃不掉。」陳尚飛先生激動地說著。從1970年代開始,橋仔村周邊海域的蝦皮捕獲量逐年遞減,除了因漁船及漁具的改良而使捕獲量大增之外,中國的拖網漁船日以繼夜於橋仔周邊海域進行捕撈的行為大大的破壞了海洋資源。此外,由於炸藥取得管道極為容易,中國漁民亦常利用清晨或夜晚到橋仔周邊海域以炸藥炸魚,在大規模船隊的每日作業之下,漁場日漸枯竭。[9]
捕不到蝦皮的困境為橋仔村帶來了深遠的影響,捕獲量的不穩定讓漁民的經濟陷入困難。此時,正逢臺灣工業的蓬勃發展,越來越多的橋仔村民選擇移居臺灣的臺北、桃園一帶,大量投入工廠的勞力產業,辛勤工作,以換取一頓又一頓的溫飽。而選擇留在北竿島上的村民,不少人亦選擇移居芹壁與塘岐兩村,以便做阿兵哥的生意。
在村民漸漸移出橋仔村後,橋仔村因居住人口稀少,村內更顯寂靜,甚至一度被稱為「神比人多的村莊」。然而就在1990年代,馬祖列島解除戰地政務,回歸地方自治,在漁業資源已枯竭的情況下,連江縣政府決議帶領各村落轉型,走向觀光事業。
「我必須留下來啊,從來沒想過要搬去臺灣。像我為什麼開始釀魚露,也是怕這些老一輩流傳下來的技術會消失,這樣好可惜啊。我開這個黃魚加工廠,也是向我們橋仔村或鄰近村落收購漁獲來進行加工,可以作為觀光產業的伴手禮。」陳尚飛先生不僅經營黃魚加工廠,也經營了木喜民宿,「這間民宿本來是整修自家舊屋要自住的,是縣政府一直要我們轉型,我們才想說可以蓋民宿,結果在我們開始經營民宿後,下面那間靠海的也開始經營民宿了。」縣政府的推廣與遊說,讓橋仔村的居民漸漸開始轉型,從期待蝦皮的產量轉變為觀光客的光臨。此後,推動橋仔村社會運作的產業不再是蝦皮,搖身一變成為觀光產業。
橋仔村曾面臨人口流失的困境,經歷轉型後,現正以另一種面貌屹立於澳口旁、山坡下;而曾動員全村之人所推動的社會運作,如今也同樣以全村之力,一同推動橋仔村的觀光產業,許橋仔村一個明亮又飽含先人智慧的未來。
表一:民國45年至民國91年的橋仔村人口
(資料來源:北竿鄉公所,《北竿鄉志 第四章:人口》,連江:北竿鄉公所,2006。)
民國 | 橋仔村人口 |
45 | 680 |
46 | 683 |
47 | 690 |
48 | 706 |
49 | 727 |
50 | 761 |
51 | 776 |
52 | 812 |
53 | 840 |
54 | 874 |
55 | 901 |
56 | 908 |
57 | 922 |
58 | 924 |
59 | 915 |
60 | 906 |
61 | 885 |
62 | 861 |
63 | 719 |
64 | 638 |
65 | 533 |
66 | 402 |
67 | 371 |
68 | 304 |
69 | 249 |
70 | 260 |
71 | 236 |
72 | 226 |
73 | 216 |
74 | 212 |
75 | 186 |
76 | 165 |
77 | 151 |
78 | 143 |
79 | 127 |
80 | 123 |
81 | 121 |
82 | 110 |
83 | 108 |
84 | 105 |
85 | 130 |
86 | 171 |
87 | 157 |
88 | 152 |
89 | 147 |
90 | 186 |
91 | 275 |
│參考資料│ [1] 劉宏文著、曹鈞偉插畫,《聆聽神明 :橋仔漁村的故事》(連江:連江縣政府,2018),頁12。 [2] 劉宏文著、曹鈞偉插畫,《聆聽神明 :橋仔漁村的故事》(連江:連江縣政府,2018),頁10。 [3] 劉宏文著、曹鈞偉插畫,《聆聽神明 :橋仔漁村的故事》(連江:連江縣政府,2018),頁12。 [4] 陳治龍,《下江討海—馬祖的傳統漁業》(連江:連江縣政府,2013),頁85。 [5] 一次漲潮、退潮就稱為一個潮水。 [6] 陳治龍,《下江討海—馬祖的傳統漁業》(連江:連江縣政府,2013),頁110。 [7] 加鹽的目的在於增加蝦皮的保存期限,並將依用鹽的比例分為特甲、甲、乙、丙級蝦皮。 [8] 曹雅評,〈捕魚好苦啊!戰地政務體制下的馬祖漁業及漁民家庭處境〉,臺北:世新大學社會發展研究所碩士論文,頁42-43。 [9] 陳治龍,《下江討海—馬祖的傳統漁業》(連江:連江縣政府,2013),頁22。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