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陳高志
(一)帶柳 帶小 帶紐(ㄉㄟˋㄋㄧㄨ+,teiˋniu+)
日前曾介紹小帶魚的海產,我將它寫成「帶紐」,後來想到馬祖母語教材《福州語》,其中有一單元是介紹閩東兒歌,編者用〈唱小歌〉稱之。此地的「小」,音變之後讀音同「紐」。馬祖鄉親喜歡把小物件、小東西說成「紐紐」、「蒂蒂」,因此我稱極小的帶魚為「帶紐」或「帶小」,無論是依常理或依字音來說,無不符合軌轍。但文章刊出之後,好友王爺來電說,小時候他在漁寮看大人們記帳,這種下雜魚都是寫成「帶柳」。最近《馬資網》(109.10.5.)刊登林金炎校長鴻文〈馬祖行政公署史〉,其中有當時馬祖列島年漁獲量的紀錄,「帶柳(小帶魚)1685擔」。柳葉扁窄細長,再加上部分福州人說話時,聲母有ㄋ(n)、ㄌ(l)不分的現象,如此看來,王爺之說不僅非「孤證」,也符合音理條件。因為前輩之說增長我的知識,故於本文之始,除了做選字交代之外,且表最誠摯的謝意。
本段重要語詞馬祖話讀音為:
1. 唱小歌:ㄘㄨㄛㄥˇㄋㄧㄨˇㄛ,tshuongˇniuˇo。
2. 帶小:音變後讀ㄉㄟˋㄋㄧㄨ+,teiˋniu+。
3. 帶柳:ㄉㄟˋㄌㄧㄨ+,teiˋliu+。音變後讀ㄉㄟˋㄋㄧㄨ+,teiˋniu+。
4. 紐紐:ㄋㄧㄨ+ ㄋㄧㄨ+,niu+ niu+。
5. 蒂蒂:ㄉㄧˇ ㄉㄟˇ,tiˇteiˇ。
(二)賴(ㄌㄞ^,lai^)
馬祖漁村的拍楸行動是需要大量的人力,村莊中的壯丁好手,每每被船東預訂,甚至有「過山」(外村)客跨村相助。這種現象隨著水泥、尼龍繩索廣泛運用之後而式微(圖1.)。「賴」有依靠的意思,所以國語有「依賴」、「仰賴」的語彙。小孩子淘氣、不講理的躺在地上不肯起來,國語說「耍賴」,馬祖話說「賴倒」。此物是以水泥灌製,靠它的重量沉於海底,進而拉住定置網。
圖1.尼龍材質的筋索。
本段重要語詞馬祖話讀音為:
1. 過山:ㄍㄨㄛ ㄌㄤ,kou lang。傳統馬祖人習慣稱外村為「過山」。
2. 賴倒:ㄌㄟˋ ㄌㄛ+,leiˋlo+。鬧脾氣的孩子躺在地上,大人若不妥協遷就,他絕不起來。
(三)筋索(ㄍㄩㄣˋㄋㄛㄎˊ,kyngˋnokˊ)
從前夏天時,只要在陰涼處即可看到漁民在剖竹篾,這是 [糸奓] 索(絞竹索)的前置作業之一。將長竹片一分為二,馬祖話稱「對開」,「對開」後再各自一分為二即為「四開」,最細的可以分成「八開」。剖好的竹篾擇日包上稻草,一如醫院護理師為傷患包紮紗布一般,這個動作馬祖話說「匝」(也有鄉親寫成「紮」)。「匝」過稻草的竹篾送上絞架,三人定點搖著輪軸,輪軸稱之為「車只」,兩人抬著絞索器具—-「楊桃」緩慢地前進。整個過程即謂之「[糸奓] 索」,其成品就是「筋索」,意思是「堅韌的繩索」,閩東一帶的人士多寫成「斤索」、「弓索」或「根索」,這都是不妥的,因為「斤」、「弓」、「根」都只是同音借用而已,寫成「筋索」方是正確。測量「筋索」粗細的單位名詞,馬祖話說「綹」。以男性成年人的手掌握住「筋索」,若能使拇指、中指的指尖互相觸碰,就稱為「蜀綹」,指尖之間若尚有一根指頭的寬度,其粗細稱之為「綹一」,若兩根指頭寬,則稱「綹二」,其餘類推。
本段重要語詞馬祖話讀音為:
1. [糸奓] 索:ㄉㄚ ㄌㄛㄎˊ,ta lokˊ。
2. 對開:ㄉㄛㄩ ㄎㄟ,toy khei。
3. 匝:ㄐㄧㄚㄎˊ,tsiakˊ。
4. 車只:ㄑㄧㄚˋㄐㄧ+,tshiaˋtsi+。
5. 綹:ㄌㄧㄨ+,liu+。(見下圖2.)
圖2.綹的示意圖。
(四)砑刀(兀ㄚ ㄌㄛ,nga lo)。
為竹木鑿孔打洞,若孔洞不平整或孔洞太小時,人們取此刀在圓孔周邊旋轉刮削,這是漁家常用的器具。古文獻有「碾砑」構詞之例,可見古人也以它做打磨的工具之一。(見下圖3.)
圖3.砑刀。
(五)筋割(ㄍㄩㄣˋ兀ㄚㄎˊ,kyngˋngakˊ。)
吃燒餅有時會掉芝麻,做任何事情都會有失手的可能。從前馬祖社會,對船老大的「老艄」總是尊敬有加,然而「呂洞賓也會掉寶劍」,艄公指揮打樁若不慎侵犯到別人「門賦」,或錯估海流,此時,即便完成打樁作業,也得放棄重新來過。換言之必須用特殊的工具進行筋索的切割。這種「筋索切割刀」就簡稱為「筋割」(見下圖5.6.)。附圖兩張必須稍做說明,木質筋割是傳統式的,鐵器筋割是北竿黃鵬武耆老,親赴對岸黃岐僱鐵匠打造的。許多鄉親將此器具寫成「斤割」或「根割」這是值得商榷的。
圖4.木質筋割。黃鵬武先生收藏
圖5.鐵製筋割。黃鵬武先生收藏。
本段重要語詞馬祖話讀音為:
1. 老艄:ㄌㄡˋㄌㄚˇ,louˋlaˇ。今俗稱船老大。
2. 門賦:ㄇㄨㄛㄥˇ 兀ㄡˇ,muongˇngouˇ。各家打樁索分配的地點,有時是依抽籤決定的。
(六)索軀(箍)(ㄙㄛ ㄨ,so u)
拍楸用的「筋索」一年只用一次,下一年拍楸過程須重新複製一遍。「楸」既然打入海床,就無法拉拔而出,更不能重複利用。故到了「季尾」,漁民用特殊的刀具,把「筋索」斬斷。在古早年代,人們都是節儉惜物的,能廢物利用者就充分利用。斬成一節一節的筋索馬祖話說「索軀(箍)」(見下圖6.),曬乾之後,上一代老鄉用它做草紙(衛生紙),主婦以它當柴火,媽媽取細竹條來責打孩子,人人都將物盡其用的「美德」發揮到極致。
圖6. 照片下方的粗繩索,即使用過的切斷筋索,俗稱為索軀或索箍。
此物稱「索軀」或「索箍」,音義皆可通。馬祖人以「軀」或「箍」當作魚塊或樹段的單位名詞。如,「鰻魚蜀軀(箍)」,「樹軀(箍)」,「柴軀(箍)」…等。
本段重要語詞馬祖話讀音為:
1. 索軀、索箍:音變之後讀成ㄙㄛ ㄨ,so u。
2. 季尾:ㄍㄧㄝˋ ㄇㄨㄧ+,kieˋmui+。魚季即將結束的時候。
3. 樹軀(箍):ㄑㄧㄨ ㄎㄨ,tshiu khu。
4. 柴軀(箍):ㄑㄧㄚ ㄎㄨ,tshia khu。
(請注意:3.4.兩個詞彙,習慣上不讀變音。)
(七)艞板(ㄊㄧㄠˋㄅㄟㄥ+,thiauˋpeing+)
連接兩地,可供人行走的厚木板,常用於舟車接駁時。一般人可能會寫成「跳板」但是語音有距離。台馬空中走廊未通之前,最辛苦的旅客莫過於東莒鄉親。在基隆登上大船,一路搖晃到南竿。轉中型船到西莒,再搭莒光號到東莒,有時得靠舢舨加艞板才能「腳踏實地」(見圖7.)。南北竿鄉親早已到家休息了,而莒光旅客,可能還在瀏泉礁附近晃盪。接水時用U形竹管引水,這U形物即稱「竹艞」。(見圖8.)
圖7. 艞板。
圖8. 引水的竹艞。
本段重要語詞馬祖話讀音為:
1. 跳板:ㄊㄧㄨˋㄅㄟㄥ+,thiuˋpeing+。
2. 竹艞:ㄉㄩㄎ ㄊㄧㄠˇ,tykˇthiau+。
(八)忓湛(ㄍㄤˋㄐㄧㄤ^,kangˋtsiang^)
魚貨很純,沒有下雜魚充斥其中,也可以說「野湛」。「忓」國語念ㄍㄢ,但方言要念ㄍㄤ。《說文解字》對它的解釋是「極也。」《博雅》的解釋是:「善也。一曰好也。」「精湛」形容手藝、功夫了得,在此引申做美好解釋。
本段重要語詞馬祖話讀音為:
野湛:ㄧㄚ ㄐㄧㄤ^,ia tsiang^。
(九)蝦飯(ㄏㄚˇ ㄅㄨㄛㄥ^,haˇpuong^)
煮熟但尚未經過日曬的蝦皮。
(十)蝦米薄(ㄏㄚˇ ㄇㄧ ㄅㄨㄛ^,haˇmi puo^)
裝盛蝦皮運銷台灣的竹製籮筐。大致說來,民國55年之前是馬祖捕撈蝦皮的黃金時代。我的村莊—牛角村,是馬祖最大的漁村。冬季天亮得遲,我們尚捲曲被窩之際,大澳老街就有人走動的聲音,不多時,馬達噗噗,漁船出發。夜晚油燈如豆,辛苦「夜車」幹活自不在話下。蝦皮封裝之前,漁會有人來家裡秤斤收購,並且評定品質優劣,這個程序馬祖話說「秤蝦米」,這是漁家大事之一,不能絲毫大意。故大人燈下挑揀蝦皮中的雜質,目的是在提升貨品的質感。蝦皮裝進大籮筐,密封後在外部噴上「甲」、「乙」等第字樣,擇日裝船運銷台灣(見下圖9、10)。裝蝦皮的竹籮筐馬祖話說「蝦米薄」。「薄」的本來意思為「養蠶」的器具,古代的人也有用它當捕魚的「魚笱」,此地是引申用法。
圖9.將蝦皮裝進蝦米薄。
圖10.將蝦米薄運往碼頭。
本段重要語詞馬祖話讀音為:
1. 夜車:ㄧㄝ ㄩ,ie y。挑燈趕工,即國語的「開夜車」,此地的「車」要先讀文讀音後再音變成零聲母ㄩ(y)。
2. 秤蝦米:ㄑㄧㄥˋㄏㄚ+ ㄇㄧ+,tshingˋha+ mi+。收購蝦皮並評定品質等級。
(未完,待續。)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