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東莒超級大冰箱 鮮甜海味與蔬果 關島一個月也不怕

作者:張良一

馬祖東莒居民的生活作息深受月亮與潮汐的影響,農曆初一、十五前後幾天的大退潮,可是島上的大事,不管是夏季的大熱天或是寒風刺骨的冬天,不少居民暫時放下手邊的工作,用扁擔挑起漁網、章魚籠或是討沰工具,往大退潮的潮間帶衝。住在東莒福正村的貴哥為了農曆七月十三日這天的潮水,特地向工作單位請了兩個小時的假去放網,他的鄰居,80多歲的曹木花伯伯計畫農曆七月底返台省親,時間過了,人還在島上!『我想等初三潮水過後再說吧!』可見潮水對東莒人是何等重要的事!


農曆七月十三日下午兩點,距離東莒乾潮還有一個多小時,貴哥頂著大太陽在門口切鮭魚排,剛剛忙完的容嫂見狀,以為貴哥要宴客,但是看著不是很新鮮的鮭魚說:『住海邊的貴哥要是拿這種不新鮮的魚來宴客,會被丟到海裡喔!』是的,這半條鮭魚不是拿來宴客,而是要給章魚吃的!貴哥大手筆的準備10片鮭魚排,放在10個章魚籠內,他期待一個潮水過後,魚籠內章魚滿滿!


凌晨三點的大退潮時刻,明亮的月光下,依稀可見潮間帶裡有許多戴著頭燈的居民來回走動,有人忙收網、有人嘆息:『啊!摃龜了!』無奈之餘再度把漁網放定位。福正岸上人聲雜沓,熱鬧的像夜市,有人仔細的把漁網內的小烏魚、鱸魚、石狗公拆下、清洗、打包,也有人邊看邊捶心肝。貴哥大手筆的鮭魚排,都被小魚兒吃光了,章魚籠內,一。尾。章。魚。也。沒。有! 『沒關係,你就在那裡好好的長大!總有一天逮到你!』。


潮水來了,每個人有各自各自喜歡的抓魚方式。貴哥喜歡放網抓魚,他的老同學曹祥如則是偏好到猛澳港釣魚,或是到住家附近的大浦港討沰。許多媽媽們則是帶著一隻水桶,在沙灘上挖花蛤,不管用什麼方式抓魚,不管在哪個海域,每半個月一次的大退潮總讓他們家裡的冷凍櫃又多了一些漁獲。貴哥家中有一個六呎寬的冷凍櫃,原本還只是半滿,一個大潮過後他的冷凍櫃就爆了!一包包裝好的石狗公、小烏魚、章魚、軟絲和蠑螺……塞好塞滿冷凍櫃!而這只是他的其中一個冷凍櫃而已!


貴哥就像許多東莒人一樣,喜歡和朋友分享他的漁獲,他的餐桌上永遠不缺鄰居或朋友送給他的剛拔的青菜或水果,也因為島上居民互通有無,即便冬天海象不佳關島,就算關一個月也不會斷糧。或許是早年東莒交通不便所養成的習慣,東莒居民要吃的魚自己打、要吃的螺貝自己討沰,青菜自然也是自家後院種的,隨著季節更迭,海裡有什麼魚就吃什麼魚,田裡有麼菜就吃什麼菜,家家戶戶吃著一模一樣的菜色,餐餐自給自足,都是濃濃的、最鮮甜的海味!


飲食自給自足的生活也出現了一些有趣的現象:鯷魚來了,老老少少的島民瘋釣鯷魚,成了全民運動,家家炸鯷魚、吃鯷魚、曬鯷魚乾,村子裡滿是鯷魚味 ; 軟絲來了,許多人放著晚餐不吃也要在天黑前去碼頭卡位,軟絲沙西米、川燙章魚是許多島民夏日晚餐出現率頗高的一道海味 ; 冬天的紫菜季節,風浪稍歇,大家蜂湧到各自的秘密礁石採紫菜、或在門前曬紫菜,又是另一個全民運動 ; 烏魚來了,晚餐的「拱麵」裡自然必有炸烏魚的好料!農曆春節前後,東莒往南竿的南北之星客輪上,沒有多少觀光客,卻有一箱箱的鱸魚轉運到台灣。不少東莒男人的手臂總要挨上幾針類固醇才能應付幾百斤上鉤的鱸魚!


近年來,許多人提倡減少食物的碳足跡,東莒人除了米飯、麵粉(聽說早年島上有人種麥)之外,碳足跡幾乎為零,而且很輕易的就做到了,這其中,福正海灘潮間帶、大浦港和鄰近海域提供豐富的魚鮮,自然是最關鍵的因素,也難怪有人說,東莒人的冰箱在海邊,而他們日常做的,不過是把冰箱冷藏室裡的魚鮮搬到冷凍櫃裡!除此之外,大家種菜、養雞、試著種植抗風的果樹,食材自然新鮮,島嶼東莒,是可以靠著自己的勞力與汗水,過著貼近自然、依海而生的自給自足生活。


照片圖說:


農曆十五前後的大退潮,貴哥帶著兩張漁網,到他住家對面的犀牛嶼放網,待一個潮水過後,約凌晨三、點再去收網。月亮與潮汐深深影響著島上依海而生的居民的日常作息,即便是冬天凌晨寒風刺骨、海水冰冷,潮水退去時刻,貴哥毫不遲疑的掀開暖暖的被窩,揹起魚簍走去犀牛嶼收網。圖:張良一攝


只有大退潮時刻,貴哥才有辦法走到離岸較遠的地方放章魚籠,而他的鄰居曹木花伯伯因有一艘小舢舨,他可以划到更遠的海域放章魚籠。圖:張良一攝


馬祖作家劉宏文說:『採紫菜有一種自製工具叫「竹筅」,方便把紫菜從岩石刮下,但連帶也會混入砂粒、海草等雜質,清理費工。真正高檔的紫菜是以手搓(漁人都有一雙厚掌),最好在日出前的短暫時間,紫菜柔順勃發。』貴哥正是用他的雙手,而不靠其他工具,把礁石上的紫菜採下來。圖:張良一攝


端午節前後馬祖列島周遭海域的鯷魚大出,清晨天剛亮的滿潮時刻,碼頭已擠滿了釣鯷魚的居民。由於鯷魚極易上鉤大咬,釣鯷魚幾乎成了初夏時節,馬祖四鄉五島居民的全民運動。圖:張良一攝


曹木花伯伯剛剛從他的章魚籠捕獲的新鮮章魚,色彩美麗。這些章魚上岸後立刻急速冷凍,再轉賣到台灣。許多像曹木花伯伯這樣已經80多歲的老人家還是天天下海捕魚或是討沰,已經成為幾十年來無法改變的生活方式。圖:張良一攝


剛剛從大砲連附近的礁石上摘採的紫菜、自製魚丸、自種蘿蔔、20多條石狗公熬煮的『拱麵』,濃濃的海味,吃得胃暖心也暖,幾杯老酒下肚,幸福滿滿。圖:張良一攝


貴哥和他的老同學曹祥如兩人年輕人都曾在台灣工作幾十年,年紀大了,都因為思念故鄉而回到東莒,他們倆常常在一起吃晚餐,貴哥負責抓魚,曹祥如則是把剛剛撈上岸的鮮魚煮成家常又不失營養的一餐。篤信基督教的曹祥如餐前都會和貴哥一起禱告,感謝上帝賜予他們豐盛的一餐。圖:張良一攝



吃不完的鯷魚就煮熟曬乾變成鯷魚乾儲存。有時候工作忙碌,簡單煮個麵,豪邁的撒上一把鯷魚乾,再放上春天採的野生麥蔥、一些自己種的青菜,就是美味滿滿的一餐!圖:張良一攝


冬天的東莒沒有什麼遊客上島,在夏季忙著做觀光客生意的居民們,在旅遊淡季的冬日,又重新回到漁民與農民的身份:出海打魚或是到田裡種蘿蔔、高麗菜,還是忙的一刻也不得閒!冬季也是鱸魚大出的季節,曹天金伯伯忙著把女婿剛釣到的鱸魚裝進塑膠袋放冷凍庫,西蒂也拖著一箱冰箱要去冰魚,那也是她先生剛從海上釣回來的鱸魚。圖:張良一攝


馬祖擺暝大家都從台灣回來,到白馬尊王廟裡拜拜,與親友們在廟裡食福,比過年還熱鬧!80多歲的曹惠惠和他年輕時代一起打魚,專程從台灣回來的曹嫩妹在廟裡食福後,自己一個人在白馬尊王廟旁邊的祖厝整理漁網。圖:張良一



25 次查看0 則留言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