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祖漁人和他們形塑的魚風景
- matsu food

- 9月1日
- 讀畢需時 4 分鐘
作者:張良一
傍晚6點多,已經在淡菜、生蠔養殖區來來回回跑了一整天的漁民池瑞銀,趁著還有一點天光,帶著3個從中國沿岸漂來的浮球,再跑一趟去更換被風浪打壞,用來吊掛淡菜和生蠔的浮球。五顏六色的彩色浮球滿佈在他的養殖區,在晚霞中成為非常獨特的馬祖漁業地景。池瑞銀原本是坐辦公桌的公務人員,因緣際會的在南竿芙蓉澳養起淡菜、生蠔和海帶,過起漁民的生活。他每天採淡菜、生蠔,初夏還忙著採海帶、曬海帶。淡菜與生蠔,開啟他不一樣的人生。

陳玉金和他的先生王長宏,也是淡菜、生蠔養殖業者,他們自己養淡菜、生蠔,也在南竿介壽獅子市場賣自家水產。他們夫婦倆每天一大清早去市場,十點收市後,陳玉金還要趕回去芙蓉澳淡菜養殖區,還有一袋袋的淡菜等著她,用菜刀把長在淡菜外殼上的藤壺砍除掉。看她用力揮刀砍藤壺,直接用菜刀刀面按摩上手臂外側,疲憊的眼神中仍流露出馬祖婦女堅韌刻苦的性格。

馬祖的淡菜、生蠔養殖約兩年才採收,質量均優,深受老饕喜愛,是馬祖獨特的水產養殖業,也因為像池瑞銀、王長宏夫婦等養殖漁民的終年付出,來馬祖的遊客才能吃到這麼一道頗具在地特色的佳餚。
住在北竿鄉橋仔碼頭旁邊的王家凌是馬祖年輕一代少見的專職漁民。他有自己的漁船,也請了漁工,在橋仔附近的水道設置定置網網魚,撈捕順著潮水而來的不同魚種。農曆初一、十五前後的大潮,帶來更多的魚,他甚至要一天來回兩趟漁場。他的漁船靠岸後,一大群僑仔村民在碼頭上幫忙分類魚貨,是近年馬祖漁業衰退後,漁村少見的,繁忙又熱鬧的漁業風景,也讓遊客們想像早年馬祖漁業興盛的年代,碼頭是何等忙碌的景象。

北竿橋仔村民王水蓮每天穿梭在僑仔碼頭,她的日常工作之一,就是將剛從定置網撈捕回來,攤在碼頭上的一大堆魚,把其中魚身較大的白帶魚、白鯧、鰻魚、蝦蟹挑出來,並放置在不同塑膠籃中,以方便船主將這些現撈魚貨載至南竿市場販售。挑魚之外,她還常去碼頭附近礁石區討拓,也在碼頭販賣到大邱的船票還有給大邱梅花鹿吃的桑葉。王水蓮,一如其他的馬祖婦女總是身兼數職,有錢賺的機會都不會錯過,她年輕時代甚至還冒險和兄長一起做過『海上貿易』。她在夏天毒辣的太陽下、在冬季冷冽的寒風中打拼工作,供養一家老小生活之所需,只是,歲月也在她的臉上刻畫下層層風霜與滄桑。王水蓮可以說是馬祖女性勤奮刻苦的寫照,透過她,我們看到馬祖女性的堅忍的性格和不怕苦的精神。

而在馬祖的離島的離島東莒,福正村民鄭玉貴也會利用每個月兩次的大潮水,用扁擔挑著章魚網到他家門前的福正港放網。夏季迴游魚類不會游進沿岸礁石,他就在福正港灣內放網抓章魚或是討拓。冬天,黑格、黑毛、烏魚等迴游魚類來了,鄭玉貴就到犀牛嶼放網抓魚,冬至前後,也會趁著東北季風稍微減弱的空檔到他的秘密基地挖紫菜。不同的季節會有不同的魚種輪番來到馬祖海域,看著月亮和潮汐過生活的鄭玉貴和其他村民,或放網、或釣魚、或討拓,家裡的餐桌上總有一兩盤當日現抓、現採的魚鮮。
秋冬,馬祖列島刮起強勁的北風,氣溫冷冽、空氣乾燥、陽光和煦,正好可以曬魚乾、蒸煮糯米製作老酒。住在東莒猛澳港旁邊的一戶人家把吃不完的白鯧、鰻魚去除內臟、洗淨、抹鹽,晾在屋外的竹竿上,慢慢曬個幾天。在寒冷的冬季,遊客銳減,島上進入觀光淡季,居民又回復到漁民和農民的身份,海上打魚、農地種田、曬魚乾、作老酒,呈現出島嶼冬日特有的日常風景。冬天,同時也是打魚丸的好時節。由於鮸魚到冬季會洄游到馬祖海域,鮸魚肉質飽滿、膠質高、黏性足,馬祖人喜歡用鮸魚打魚丸。打魚丸也是許多馬祖人家的冬日日常,剛煮好的魚丸,鮮味十足,廚房裡的熱鍋白煙冉冉升起滿室生香,屋外北風呼呼,熱騰騰的一碗魚丸湯,滿滿的幸福滋味暖胃又暖心。

住在北竿橋仔碼頭附近的黃鵬武,從小就喜歡打魚,到現在已經75歲,仍然和他的兒子出海捕魚。黃鵬武年輕時代曾參與製作、架設馬祖傳統定置漁網的「拍揪」,他描述早年架設拍揪時,在大海中的船長與工人在波浪的起伏下如何相互配合,彼此抑揚頓挫的吆喝,猶如歌詠一篇詩篇。雖然現在馬祖漁業較衰退,已經不再使用耗費人力的拍揪,他用口述的方式,將老祖宗的漁業智慧代代傳承。打魚之外,黃鵬武也針對不同魚種,設計不同的漁網,再委託他人製作。黃鵬武住家院子堆滿了大小不一的各種漁網,他如數家珍,猶如講述馬祖過往至今的漁業發展史,事實上,黃鵬武對潮水、撈捕技術和魚網製作擁有豐富的經驗與知識,他本身就是馬祖漁業曾經有過的輝煌歷史的見證者與活字典。

池瑞銀、陳玉金、王長宏、王家凌、王水蓮、鄭玉貴、黃鵬武…..這些馬祖漁人具體而微的呈現出馬祖人勤奮刻苦耐勞,為生活打拼的精神。也因著他們,還有更多相依與海,靠海而生的世世代代馬祖居民,他們的生命、情感與海的連結,形塑了馬祖獨特的漁業文化和海洋風景。大海,就像孕育、餵養馬祖人的母親!




留言